开源社区openEuler,从开放到建设已历经数月。在4月17日-18日举办的首届openEuler峰会上,来自产业的合作伙伴及全球开源社区的参与者们,一起在云端就openEuler开源社区现下优势、规划建设及未来发展展开思想碰撞。
众所周知,在2019年的最后一天,openEuler社区面向全球开发者正式开放了操作系统源代码。彼时,它便对外释放出一个讯息,要打造一个多样性计算场景最佳操作系统。当然,这个过程中需要全球开发者在openEuler平台上“共享”新想法、新思路,实践新方案,从而“共建”加速计算产业创新发展。据悉,“共建、共享、共治”六字,恰恰是openEuler社区一直秉持理念。
不过,“我们不会发布openEuler的商业版本,更多希望合作伙伴发展基于自有品牌的商业发行版,并提供专业服务和相关能力获得商业回报。”在openEuler开源社区成立之初,华为作为创始企业及主要筹建方已明确。
谈及设立这一开源社区的初衷,“openEuler不仅是一个发行版,也不仅仅是一个开源社区”, 峰会主题演讲嘉宾江大勇更希望它能成为一个创新的平台,可供所有开发者合作或共同参与进来,与华为一起围绕客户的场景,提升应用者体验,共助计算产业迈向繁荣。
换句话说,于深度参与建设的合作伙伴、开发者而言,openEuler社区在提供培训等支持的同时,也会提升技术和服务水平,“仅仅有产品、有版本是不够的,还要有相关的技术和服务能力。”江大勇如是说道。
开源之路
依据江大勇回顾的openEuler开源社区的历程可知,openEuler开源社区关键里程碑计划,最先上线是在2019年9月18日。截至今年4月初,openEuler操作系统镜像已经累计下载超9000次,且openEuler秘书处技术委员会、安全委员会等组织已开始运作,社区参与者申请成立了30多个项目组(SIG:Special Interesting Group 特别兴趣小组)。
不过,“openEuler究竟是什么?”openEuler技术委员会主席胡欣蔚经常听到有人对这个词表示疑问。为此,他在会上特别就openEuler的定位加以解析。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openEuler是一个开源、开放的linux发行版平台,“这个版本可以提供给全球的开源社区,来构建一个开放、多样化并且架构无关的软件生态环境。”胡欣蔚如是说道。
他继而补充了openEuler的第二个定位—— 一个创新的平台。正如openEuler创建所希望的那样,华为借助这个平台上鼓励所有人参与进来,贡献想法和思路,并创新地使用一些新方法去解决问题。在胡欣蔚看来,上述两个目标在openEuler的架构中得到了支持。
不过,操作系统开源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会涉及到诸多与处理器协同,以及性能优化的问题。openEuler社区的架构师、openEuler技术委员会委员熊伟分析到,华为将其在操作系统和处理器领域的技术积累同时开放,不仅为ARM64架构的服务器量身定做,并开源了内核优化、编译器/JDK改进及部分增强组件至openEuler社区。
在标准化系统管理工具的基础上,openEuler社区还会基于AI进行系统调优、虚拟化服务。当然,“安全是一个企业服务器版本的关键”,基于这一标准,熊伟透露,openEuler技术委员会还通过算法升级,进一步对底层基础设施进行详细梳理和开发,以确保整个社区的安全风险防控。
“所有这些工作都在openEuler社区中有源码开放出去。”熊伟表示,不单单华为自身对性能极致有追求,同样也欢迎合作伙伴与开发者来社区中进行技术探索和研究。
产业共建
据了解,在openEuler社区开放以来,不少操作系统厂商积极参与到开源社区的建设中来。
今年3月底,麒麟软件、普华基础软件、统信软件、中科院软件所发布了基于openEuler的商用版本操作系统。
“从共建到共赢”是普华基础软件事业部副总经理宇亮在会上分享的关键词。需要知道的是,当前国内操作系统领域有这样一个共识,那就是产业力量分散、体量较小,“甚至全部都在依托国际上的一线社区,抗风险能力明显不足。”他以Google对安卓的授权收紧为例,“国内厂商中,特别是手机厂商失去了操作系统,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其实,宇亮提及的问题,我国早在十年前就意识到是掣肘,但建设一个自主的生态圈,同时发展一个底层的基础技术的实践,并没有持续下去。即使我国兴起linux至今已近二十年,对于操作系统领域的开发者而言,一个惨痛的现状是,缺少一个国有原始创新的技术依托,更需要一个能够持续发展、自我生长的基础。“这正是普华与华为快速达成一致,共建openEuler社区的主要原因。”
同样参与共建的麒麟软件副总裁李震宁也强调,在掌握自主核心技术方面,国家的重视程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也使国产基础软件备受瞩目,“相对于其他更复杂的基础软件产品,国产操作系统在技术的成熟度、产业链搭配以及支持服务能力已经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是最容易实现国产化的产品。”
其实,之于国产操作系统厂商而言,“开源社区是目前最重要的技术土壤。”李震宁认为,openEuler是国内第一个发起的基于linux原生发行版本的社区,而麒麟软件作为生态企业,可以在其中结合华为的上下游产业合作伙伴及渠道关系,与之共建一个基于openEuler的技术体系,实现生态能力、技术服务及应用的融合。
在李震宁看来,openEuler社区是一个正向循环的开源社区,能够让厂商毫无挂虑地将自己的核心生态贡献出来共享。同时之于华为自有的鲲鹏平台等系列技术平台而言,开源社区可以让其与厂商合作创新,孵化出行业级的应用。
其实,在鼓励开发者参与到openEuler社区的过程中,中科院软件所副总工程师武延军透露,通过与华为共建,开源软件在国内的发展得到进一步推进。
当合作伙伴、开发者进入openEuler社区,参与共享、共建,自然需要一个共治的良性生态。胡欣蔚还分别就开源社区中不可忽视的两大方面,技术委员会和安全委员会加以细致说明。
前者作为整个openEuler社区的技术决策者,会总体负责其中的技术决策以及资源协调;后者则对于接收以及响应所有openEuler上的安全问题提供安全建议,并负责每一天的安全治理工作。
瞩目多样性计算
上述4家OS厂商与华为一道,推动多核异构计算产业的发展,直接表明了openEuler操作系统已具备规模商用能力。
在分享华为释放出的能力之余,开发者们对openEuler开源社区更为拥趸。华为Cloud & AI BG总裁侯金龙曾在3月举行的华为开发者大会上给出了一组数据,目前华为开发者已经达到了160万,未来五年里将吸引500万开发者支持华为的软硬件平台。
为迎接多样性计算带来的诸多挑战,华为对开发者的开源几乎涵盖了从软件、操作系统、硬件到AI开放平台,笔者还了解到,为吸引并“普惠”更多开发者,华为还推出了沃土计划2.0。
谈及开发人员参与openEuler的开发流程,“从主动创建SIG,新增软件包,再去做修改,最后能够获得一个修改好的软件包,后续会直接集成到openEuler的软件中去,实现了对openEuler的贡献。”胡欣蔚坦言,这条路听起来确实漫长,其中甚至有一些不太容易被开发者接纳的流程,“这也是后续治理过程中希望进一步改进的”。
胡欣蔚进一步表达着希望,未来openEuler的治理过程会变得更加透明,他的要求是不止测试过程,就连程序集成及构建、openEuler后续的LTS版本的发布、管理都应该愈发透明。
尽管当前openEuler还是一个只接纳开源软件的版本,但胡欣蔚觉得,在不断改进软件的分类方式后,“从最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会有更多软件或一些非开源软件被引入到openEuler里面来。”他认为,社区能够继续往前发展,需要更多的SIG,去看护跟操作系统相关的更多技术方向和领域。
在2019年的华为全联接大会上,华为便对外公布了计算战略,将以“硬件开放、软件开源”的策略,全面赋能合作伙伴。
实际上,在“软件开源”方面迈出的重要一环便是将服务器操作系统开源,上线了openEuler开源社区。得益于华为在服务器操作系统领域十多年的积累及计算产业的全栈的技术能力,在openEuler高速的开源进程和生态建设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产业链上下游,积极参与到了多样性计算产业生态的发展之中。
据清华同方计算机资深架构师王准介绍,清华同方投入超过200余名资深专家参与多核异构计算的整机研发、全国9大生产基地为多样性计算生态提供产能支持,同时拥有北京、深圳两大研发中心支持生态适配相关工作,现已实现对openEuler 20.03 LTS及商业发行版的支持。
立足计算产业,操作系统的性能和可用性直接影响算力,而基于鲲鹏处理器原生的操作系统openEuler,无疑成为鲲鹏生态的灵魂。于是,伴随openEuler开源社区的进一步丰富壮大,多样性计算及服务器操作系统的开源和生态化迎来契机。
尽管openEuler社区的发展不只服务于鲲鹏计算产业生态,还会兼容更多种类的处理器,但同样具有开放属性,与开源的设计思路息息相关的多样性计算产业生态,正在得到极大促进。
简而言之,多样性计算生态需要openEuler为代表的操作系统,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进而让其成长为多样性计算世界里的一个巨人。
钱玉娟/文